第二十章 长安(20)-《征战天下》
第(3/3)页
历代建都关中之时,出于强干弱枝的考虑,又常迁徙人口以充实关中,故关中之地
人口殷实。司马迁描述当时关中的富裕,称“故关中之地,于天下三分之一,而人
众不过什三;然量其富,什居其六”《史记》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
以关中为政治重心的王朝为确保对国家的控制,势必加强关中及其与外部交通
的营建。周人营关中,关中道路畅通无阻。《诗经》中称扬曰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
矢。”《诗经》小雅 大东秦统一后,还大治驰道,以咸阳为中心,辐射四方。秦
汉时屡治栈道,穿越秦巴山地,以通汉中、巴蜀。立足关中的政权都曾利用渭水、
黄河河道,经营漕运,转输东部地区的物资供给关中。唐代统治基础扩大,关中粮
食需要量大增,对于漕运的经营尤为倚重。畅通的交通对于关中经济又能起到很大
的补充作用。
关中地区开发较早,人烟稠密。自周人营关中以来。其民皆有周人遗风,好稼
穑,务本业。关中地近西戎,风俗劲勇,民皆习战。《汉书》中载天水、陇西、安
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一带“皆迫近戎狄,修习战备,高上气力,以射猎为先。”
《汉书》卷二十八 地理志下商鞅变法后,秦人以耕战为本,努力事农,勇于公战,
怯于私斗。力耕足以富国,尚战足以强兵。遗风流披,影响深远,遂使关中地区形
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。苏秦、范雎游说秦王时,都将关中民风与关
中地利并提,视为秦国霸业的两个重要条件。苏秦看到秦国“士民之众,兵法之教”,
认为“可以吞天下,称帝而治。”范雎则将“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”的泰国百姓称
之为“王者之民”。秦汉时期流行有“关东出相,关西出将”《后汉书》卷五十八
虞诩传 《汉书》中有类似说法“山东出相,山西出将”的说法。西汉时,(关陇)
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、期门,以材力为官,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。北朝后期,关陇
军事贵族形成集团势力--关陇集团。关陇集团成为西魏、北周、隋和初唐统治的基
础。这是关中历史地位的社会基础。
山川环抱,可以作为险阻,是为关中战略上的优势;农业发达,可以储粮养兵,
是为关中经济上的优势;人烟稠密,民尚耕战,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。
自唐以后,中国政治重心东移,关中地位始渐衰落。关中地位的衰落可能与以
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。
首先是经济重心的变化。在秦汉时期,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尚能大致重叠,经
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之后,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。秦汉时期,关中经济堪
为首翘。司马迁在描述关中富裕时称“量其富,什居其六。”魏晋南北朝时期,区
域经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,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。在《禹贡》中被称
作是“厥田下下”的杨州,到东晋时已成繁荣富裕之地。到隋唐时,东南财赋已为
关中所倚重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北方经济因战乱频仍而有所倒退。
两汉之际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次动荡对关中经济破坏很大。隋唐统治基础扩
大后,作为政治重心的长安物资需求也急剧扩大,仅靠关中地区早已不能保障供给,
必须靠东部地区转输以保障供给。隋代开凿大运河、唐代大力整治漕运,都有这方
面的原因。特别是唐代,漕运在其经济牛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。从东部地区转输关
中,飞刍挽粟,逆黄河西上,经砥柱天险(潼关附近黄河拐弯处),冉逆渭水而上,
殊为不易。《新唐书》载:“唐都长安,而关中号称沃野。然其土地狭,所出不足
以给京师、备水旱,故常转漕东南之粟。自高宗以后,岁益增多,而功利繁兴,民
亦罹其弊矣。”《新唐书》卷五十三 食货志三自唐中期以后,中原地区又很不稳
定,这条转输线屡被阻断,一旦转输线被阻断,关中的供给便很成问题。 笔趣阁手机端 http://m.biquwu.cc
第(3/3)页